
为确保Columvi(格菲妥单抗)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需通过系统性监测方案实时评估治疗反应和副作用,具体流程如下:
一、疗效反应动态评估
影像学扫描
评估节点:第5周期治疗结束(EOT)行基线PET-CT评估肿瘤负荷,后续每3个月复查监测缓解深度。
判定标准:采用Lugano标准,完全缓解(CR)需代谢活性消失(Deauville评分1-3分)。
血液肿瘤标志物
每周期检测乳酸脱氢酶(LDH)及β2微球蛋白,异常升高提示潜在疾病进展。
二、核心副作用监测与管理
(一)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
展开剩余64%监测要点 干预措施
体温/血氧/血压连续监测(首次输注后24小时) ≥38℃或低血压时立即静脉注射托珠单抗
CRS分级评估(ASTCT标准) 2级暂停给药,3级以上永久停药
(二)血液系统毒性
血常规监测:
每周检测中性粒细胞(重点关注绝对值<1.0×10⁹/L)、血小板(<50×10⁹/L)及血红蛋白。
3-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给予G-CSF支持,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。
(三)神经毒性(ICANS)
使用ICANS评分量表每日评估意识状态、语言能力及定向力。
出现失语或定向障碍时暂停治疗,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
(四)其他器官功能
肝功能:每周期检测ALT/AST(>3倍上限需停药)。
肾功能:监测肌酐及电解质(低磷血症发生率>20%,需补充磷酸盐)。
感染指标:定期查CRP、PCT及病原体筛查,警惕机会性感染。
三、患者协同监测机制
症状日记:记录发热、呼吸困难、皮疹或神经症状(如头痛、震颤)的频次与持续时间。
紧急联络: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:
持续高热(>39℃)或血氧饱和度<94%;
皮下瘀斑、血便等出血征象;
严重皮疹伴水疱或黏膜损伤。
注:治疗全程需在血液专科完成,固定疗程≤12周期,CR患者12个月持续缓解率达74.6%
温馨提示:以上资讯由香港登越药业整理编辑(如有错漏,请帮忙指正),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,具体用药指引,请咨询主治医师。
发布于:中国香港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